帮你快速找医生

基本信息

  • 科室: 神经外科 
  • 别名: 脑脊膜瘤
  • 症状: 大小便潴留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所有人群
  • 相关疾病: 暂无

概述

脑膜瘤(meningioma)是发生于脑膜细胞的良性肿瘤,也是眼眶内很重要的一种肿瘤。因其发病率较高,严重的破坏视力,侵犯范围较广,易于向骨管、骨裂隙和骨壁内蔓延,手术切除后常有复发,甚至引起死亡,而被眼科医生和神经科医生所重视。眼眶脑膜瘤分原发于眶内组织的脑膜瘤和由颅内或鼻窦蔓延至眶内的继发性脑膜瘤。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肿瘤很难确定其原发位置。如发生于眶外壁后部骨膜的肿瘤,初诊时即发现蝶骨大翼及其连接骨壁肥厚,眶内侧及颅内侧邻近软组织均有肿瘤组织,常把这种病变称为蝶骨脑膜瘤。近十余年来,对于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大提高,超声波、CT、MRI和DSA的应用,不但可在术前做出定性诊断,侵犯范围也可明确显示,对选择手术进路有很大帮助。近年发展的立体定位放射手术γ刀对限于眶尖、视神经管内肿瘤以及手术不能完全切除的肿瘤,可作为补充治疗。[收起] 脑膜瘤(meningioma)是发生于脑膜细胞的良性肿瘤,也是眼眶内很重要的一种肿瘤。因其发病率较高,严重的破坏视力,侵犯范围较广,易于向骨管、骨裂隙和骨壁内蔓延,手术切除后常有复发,甚至引起死亡,而被眼科医生和神经科医生所重视。眼眶脑膜瘤分原发于眶内组织的脑膜瘤和由颅内或鼻窦蔓延至眶内的继发性脑膜瘤。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肿瘤很难确定其原发位置。如发生于眶外壁后部骨膜的肿瘤,初诊时即发现蝶骨大翼及其连接骨壁肥厚,眶内侧及颅内侧邻近软组织均有肿瘤组织,常把这种病变称为蝶骨脑膜瘤。近十余年来,对于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大提高,超声波、CT、MRI和DSA的应用,不但可在术前做出定性诊断,侵犯范围也可明...[详细]

病因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脑膜肿瘤包括脑膜内皮细胞肿瘤、间叶性非脑膜内皮性肿瘤、原发黑色素细胞病变和组织来源不明的肿瘤4类。

发病机制

脑膜瘤属于脑膜内皮细胞肿瘤,可能来源于蛛网膜绒毛或胚胎残余。包括11种类型,脑膜内皮型、纤维型、混合型、砂粒体型、血管型、微囊型、分泌型、透明细胞型、脊索样型、淋巴浆细胞型、化生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脑膜内皮型,约占脑膜瘤的53.5%。
脑膜瘤有球形和扁平形两种。球形多见,表面完整或呈结节状,有色膜,常有一“脐”与硬膜相连;扁平形厚度常不超过1cm,广布于硬膜上,以颅底部多见。脑膜瘤血管丰富,多由颈外与颈内(或椎基底)动脉双重供血。肿瘤切面呈暗红色,可有片状脂质沉积的奶黄色区,常见编织状结构,有时见钙化砂粒,少数有囊性变。脑膜瘤的组织形态有多种表现,但各类型都多少具有脑膜瘤的基本结构,含有脑膜内皮细胞成分,细胞排列也常保留蛛网膜绒毛及蛛网膜颗粒的一些特点,呈漩涡状或同心圆状,这些同心圆的中部容易发生透明变性或钙化。瘤组织中可见纤维组织、血管组织、脂肪、骨或软骨以及黑色素等。肿瘤恶性度为Ⅰ级。[收起]
脑膜瘤属于脑膜内皮细胞肿瘤,可能来源于蛛网膜绒毛或胚胎残余。包括11种类型,脑膜内皮型、纤维型、混合型、砂粒体型、血管型、微囊型、分泌型、透明细胞型、脊索样型、淋巴浆细胞型、化生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脑膜内皮型,约占脑膜瘤的53.5%。
脑膜瘤有球形和扁平形两种。球形多见,表面完整或呈结节状,有色膜,常有一“脐”与硬膜相连;扁平形厚度常不超过1cm,广布于硬膜上,以颅底部多见。脑膜瘤血管丰富,多由颈外与颈内(或椎基底)动脉双重供血。肿瘤切面呈暗红色,可有片状脂质沉积的奶黄色区,常见编织状结构,有时见钙化砂粒,少数有囊性变。脑膜瘤的组织形态有多种表现,但各类型都多少具有脑膜瘤的基本结构,含...[详细]

临床表现

脑膜瘤多发生于中年女性。原发于眶内的脑膜瘤发生年龄似较颅内者年轻。发病年龄越小,肿瘤发展越快,多发性肿瘤机会越多,手术后复发率也较高。
原发于眶内的脑膜瘤,因发生部位不同,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即使发生于视神经鞘的肿瘤,原发于管内或眶内症状也不相同。发生于视神经鞘的肿瘤,往往有两种增长形式。一种形式是瘤细胞增生,并侵犯鞘间隙、软脑膜和硬脑膜,但硬脑膜不被穿破,表面保持完整,肿瘤向眼球和颅内两个方向发展,外形呈管状增粗。另一种形式是肿瘤早期穿破硬脑膜,即沿视神经纵轴发展,围绕视神经或向一侧增长,外形呈梭形或块状。肿瘤不断增大,受到眶壁限制,则形成与眶腔一致的锥形肿块。发生于骨膜的肿瘤,沿骨膜增长,早期不影响视神经,症状和体征同于周围间隙肿瘤。
眶内脑膜瘤最常见和较早出现的体征是眼球突出,95%以上的病例有此体征,特别是早期穿破脑膜向视神经一侧或围绕视神经增长以及原发于视神经鞘之外的肿瘤,眼球突出最早引起患者注意。眼球突出的方向一般沿眼轴向前发展,原发于蝶骨大翼骨膜的肿瘤,往往使眼球向内、向下移位。眼球突出的程度因人而异,区别可以很大。肿瘤起源于视神经管内视神经鞘,或沿鞘发展,眼球突出度较低,甚至颅内已有蔓延,两眼突出度仅差2~3mm。肿瘤发生于眶内,呈块状增长的,眼球突出明显,双侧差值可达20mm以上,严重者眼球脱出于睑裂之外。
视力严重减退也是发生较早的症状之一。初诊患者,视力低于0.1者达50%以上。视力的丧失与肿瘤原发部位有关。发生于视神经管内的,视力减退和视野缺失往往是早期惟一的症状,只有少数患者伴有头痛,较长时间内不伴有眼球突出,早期常误诊为球后视神经炎。沿视神经鞘发展,外形呈管状的脑膜瘤,因压迫视神经纤维,发生萎缩,视力丧失也较早,而眼球突出不明显。只有那些早期穿破视神经硬脑膜,肿瘤向一侧发展,或原发于视神经鞘之外的脑膜瘤,晚期才有视力减退。管状脑膜瘤早期视野收缩,发生于眶尖者,可出现视野内暗点。
眼底改变也是视神经鞘脑膜瘤常见的重要体征。早期发生视盘水肿,经过长期过程后,发展为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视盘边界不清,色调灰白污秽,且向前轻度隆起,视盘表面往往出现视神经睫状静脉。后极部向前扁平隆起及脉络膜-视网膜皱褶。视神经萎缩后仍向前隆起,是由于长期的水肿,胶质细胞增生的结果,也可能是瘤细胞侵犯。
脑膜瘤质地较硬,发生于视神经鞘的可妨碍视神经的移动而发生眼球运动障碍。影响静脉回流,引起眼睑和结膜水肿。中年女性眼睑慢性水肿,除炎性假瘤、甲状腺相关眼病和恶性肿瘤之外,还应考虑脑膜瘤。在病程的晚期,或发生于眶前部骨膜的肿瘤,还可扪及硬性肿物。脑膜瘤的症状在妊娠期比较显著,发展较快。[收起]
脑膜瘤多发生于中年女性。原发于眶内的脑膜瘤发生年龄似较颅内者年轻。发病年龄越小,肿瘤发展越快,多发性肿瘤机会越多,手术后复发率也较高。
原发于眶内的脑膜瘤,因发生部位不同,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即使发生于视神经鞘的肿瘤,原发于管内或眶内症状也不相同。发生于视神经鞘的肿瘤,往往有两种增长形式。一种形式是瘤细胞增生,并侵犯鞘间隙、软脑膜和硬脑膜,但硬脑膜不被穿破,表面保持完整,肿瘤向眼球和颅内两个方向发展,外形呈管状增粗。另一种形式是肿瘤早期穿破硬脑膜,即沿视神经纵轴发展,围绕视神经或向一侧增长,外形呈梭形或块状。肿瘤不断增大,受到眶壁限制,则形成与眶腔一致的锥形肿块。发生于骨膜的肿瘤,沿...[详细]

并发症

此肿瘤可伴有神经纤维瘤病。视力丧失,与肿瘤原发部位有关,大多发生于视神经管的症状出现早而严重。

实验室检查

一般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

其他辅助检查

1.超声波探查 肿瘤在A、B超上和胶质瘤相比更不规则,回声不均匀,增粗视神经前角变钝,内常有强回声光斑或钙化,声衰减明显。其他继发性改变如视盘水肿、眼球壁受压前移等超声显示良好。
有时视神经的轻度增粗超声显示可能较困难,需要两侧比较。B超显示视神经上下影像光点延长、视神经的边界不清楚。由于肿瘤声衰减较明显,无法显示增粗的全长视神经及肿瘤,仅可显示肿瘤的斜断面。如肿瘤内钙化较多时可能仅显示病变的前界。
2.CT扫描 CT对视神经肿瘤的诊断尤其是肿瘤内的钙化显示非常有价值。 CT识别病变的性质主要根据视神经增粗的形状和密度。所以判断眶内肿块是否为视神经本身的增粗是鉴别视神经肿瘤和球后其他肿瘤的关键(图1)。由于CT的容积效应或视神经与肿瘤密度值接近时,横轴位CT有时无法区别是视神经本身的增粗还是视神经一侧的肿瘤。此时冠状CT或MRI可能是较好的鉴别方法。
薄层CT扫描可较好地显示视神经鞘脑膜瘤。由于肿瘤无明显包膜,在横轴位或冠状CT显示肿瘤边界欠清,呈浸润性增长。CT诊断视神经鞘脑膜瘤主要根据病变的形状和位置。肿瘤可呈管状、块状、梭形、不规则形和偏心形。除此之外,增强CT显示的“车轨征”(增强的管状高密度肿瘤与不增强的视神经之间的密度差异,但如果眶尖部肿瘤呈块状也可显示低密度的线状视神经被高密度的肿瘤包绕)和肿瘤内钙化是视神经鞘脑膜瘤较典型的CT征(图2所示)。“车轨征”也见于其他视神经鞘的病变如视神经周围炎性假瘤、视神经周围炎等视神经鞘的病变。视神经呈明显的管状增粗时诊断容易,而仅表现为眶尖肿块时在CT上不易和其他眶尖肿块鉴别。




CT可提供良好的眶骨和鞍旁解剖结构,可显示肿瘤内钙化和脑膜瘤合并的骨增生。颅内和眶内脑膜瘤增强CT均显示肿瘤有增强现象。中度大小的脑膜瘤颅内蔓延,增强CT也可显示,但扁平型或体积较小的肿瘤向颅内蔓延,尤其是直径<5mm的肿瘤可能需要MRI成像,CT的作用有限。CT虽可显示肿瘤引起的局部骨增生(视神经鞘脑膜瘤较少见)、肿瘤内钙化,但对视神经管内和(或)颅内肿瘤的显示较差。CT缺点为离子辐射,不能直接多角度显像,部分容积效应和骨伪影等影响了颅内和视神经管内脑膜瘤的显示。
3.MRI 由于有较好的软组织显示,所以在发现和估计视神经鞘肿瘤上非常重要。眶内脑膜瘤类似颅内脑膜瘤有较特征性的MRI信号。多数肿瘤在TlWI与脑皮质比较呈等或低信号,易于鉴别。T2WI上肿瘤信号与组织病理发现有关,多数为中信号,如肿瘤内有钙化是以低信号为特征的。较小的脑膜瘤在非增强MRI可能不被发现。
Gd-DTPA增强后可显示肿瘤中、高度增强,增强MRI+脂肪抑制是显示脑膜瘤尤其是颅内或视神经管内肿瘤蔓延最好的方法,对于其他视神经病变也一样。体积较小或扁平的脑膜瘤颅内蔓延时只有靠增强MRI+脂肪抑制显像才能显示。Lindblom报告增强MRI检查13例视神经鞘脑膜瘤,其中11例发现颅内蔓延。增强MRI扫描中横轴位和冠状位显示较好,矢状位常因扫描角度关系显示欠佳。
此类肿瘤颅内蔓延的发生率较高。一旦肿瘤蔓延到眶尖部,不论是视神经呈管状增粗还是眶尖部被块状肿物充满,均应怀疑肿瘤向颅内蔓延的可能。
增强MRI+脂肪抑制是显示视神经鞘脑膜瘤尤其是怀疑向颅内蔓延的最好方法,应将其作为视神经鞘脑膜瘤术前术后常规检查,以早期发现颅内病变(图3)。


双侧视神经鞘脑膜瘤临床并不少见,应引起临床注意。双侧脑膜瘤可以进行颅内蔓延,后果严重(图4,5)。






4.病理学检查:脑膜瘤标本,因发生部位和增长形式的不同而有区别,发生于视神经鞘呈扁平状或块状增生。前者沿脑膜向前后增长,视神经管状增粗。视神经鞘的硬脑膜未被穿破,表现为视神经一致性或不规则的增粗,表面光滑,淡红色,在眶尖部呈梭形或块状膨大,表示视神经管对肿瘤蔓延有阻力。视神经断面,见视神经鞘灰色增厚,视神经实质变细(图6)。早期穿破硬脑膜的肿瘤,围绕视神经或向视神经一侧增长,呈球形、分叶状、不规则形、锥形或梭形,视神经在轴心或偏心。穿破视神经硬脑膜的肿瘤缺乏包膜,表面细颗粒状,灰白色,质地硬,血管较少。此点与继发于颅内的脑膜瘤不同,后者供血丰富,手术时出血较多。发生于眶内骨膜的脑膜瘤,多呈扁平状或球形增长。骨膜被侵犯增生,局部骨壁增厚变软、粗糙、海绵状。由眼内异位细胞形成的肿瘤则类圆形增长,灰白色也缺乏包膜。

眶内脑膜瘤的组织学分类,与发生于颅内者大体相同。早期分类复杂,曾分为九类。近年以来简化为3型,即脑膜上皮型(也称合体型)、砂粒型(过渡型)和成纤维细胞型(也称纤维型)。砂粒型是上皮型的一个变种,因而也可分为两型。Wilson在其综述前视路脑膜瘤时,提出将脑膜瘤分为5型比较合适,即脑膜上皮型、砂粒型、纤维细胞型、血管型和肉瘤型。上皮型脑膜瘤最为多见,占眶内脑膜瘤50%~75%,镜下见瘤细胞胞质丰富,呈片状、巢状或涡状排列(图7)。细胞边界不清,呈合体细胞形式,胞体体积较大,多边形。胞核也大,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有2~3个核仁,染色质少而细。瘤细胞的间质及血管较颅内同类肿瘤少。砂粒型脑膜瘤也称过渡型或混合型,介于上皮型和纤维型之间,有两种形态的瘤细胞,胞体呈梭形和多边形,有椭圆形胞核。细胞漩涡状排列,其中心有小血管,管壁变性。沉着钙质后,形成同心圆层的砂粒体(图8)。纤维细胞型瘤细胞呈长梭形,胞核杆状,呈编织状、波浪状或不完整的漩涡状排列。血管窦之间有多边形脑膜细胞者为血管型脑膜瘤。肉瘤型为恶性脑膜瘤。


脑膜瘤的组织像有时呈现细胞化生,如软骨、骨化生,黏液变性、脂肪变性等。当组织学诊断发生困难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有较大帮助。脑膜瘤细胞胞质内波形蛋白(vimentin)、S-100蛋白和[收起]
1.超声波探查 肿瘤在A、B超上和胶质瘤相比更不规则,回声不均匀,增粗视神经前角变钝,内常有强回声光斑或钙化,声衰减明显。其他继发性改变如视盘水肿、眼球壁受压前移等超声显示良好。
有时视神经的轻度增粗超声显示可能较困难,需要两侧比较。B超显示视神经上下影像光点延长、视神经的边界不清楚。由于肿瘤声衰减较明显,无法显示增粗的全长视神经及肿瘤,仅可显示肿瘤的斜断面。如肿瘤内钙化较多时可能仅显示病变的前界。
2.CT扫描 CT对视神经肿瘤的诊断尤其是肿瘤内的钙化显示非常有价值。 CT识别病变的性质主要根据视神经增粗的形状和密度。所以判断眶内肿块是否为视神经本身的增粗是鉴别视神经...[详细]

诊断

视神经鞘脑膜瘤的诊断特点为:①临床四联征,成年女性多见,单侧眼球突出;②视力丧失;③特征性视盘水肿和萎缩;④视盘表现的睫状静脉。CT和MRI显示视神经不同程度的增粗,尤其是肿瘤经视神经管向颅内蔓延时。

治疗

脑膜瘤的治疗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对药物和放射治疗均不敏感,手术切除是可供选择的方法。手术时机和进路应根据患眼视力、肿瘤原发位置、范围以及年龄和健康状况来确定。Shields认为原发于眼眶脑膜瘤进展缓慢,甚至静止相当长时间,当肿瘤限于视神经鞘,且保留较佳视力时,无需任何治疗。为了保存视力,也有学者提倡视神经鞘减压术。由于原发于眶内视神经鞘脑膜瘤最终将完全破坏视力,并向颅内蔓延,可能引起死亡。观察和减压似均为不妥,早期发现和早期彻底切除,是较为妥善的治疗方法。对于手术不易完全切除,或对手术有顾虑,以及视力较好的病例,可采用γ刀治疗,1次照射大量放射线,对于不敏感的脑膜瘤也有较好疗效,80%以上肿瘤得到控制。
选择手术进路,首先要了解病变范围,完备的MRI检查,包括MRI标准像、脂肪抑制和GD-DTPA强化,T1和T2加权像是必要的。如肿瘤仅限于眶内,选择外侧开眶。暴露肿瘤后,冰冻活检证实诊断,自眼球后极至眶尖,将视神经和肿瘤同时切除。如眶尖部肿瘤切除仍未完全,可做后部眶内容切除,以防止肿瘤复发。MRI证实肿瘤已向视神经管或颅内蔓延,采用经颅开眶,1次手术切除眶内、管内和颅内肿瘤。原发于眶骨膜的脑膜瘤,应用强化MRI排除颅内蔓延的情况。根据肿瘤位置采用外侧或经颅进路,手术原则是彻底切除肿瘤,包括肥厚骨壁和位于颅内的肿瘤。眶内、骨内和颅内的肿瘤残余,会引起复发,术后γ刀治疗可收到较好疗效。
近年来对眼眶脑膜瘤的治疗又有新认识。认为此肿瘤发展缓慢,可以保留很长时间有用视力,视力大于0.4时可以观察,每半年随访1次,包括眼部检查及影像检查。视力低于0.4时,首选放射治疗,40~55Gy,可控制病变进展。三维定向适形放疗(α刀、γ刀),疗效更好。[收起]
脑膜瘤的治疗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对药物和放射治疗均不敏感,手术切除是可供选择的方法。手术时机和进路应根据患眼视力、肿瘤原发位置、范围以及年龄和健康状况来确定。Shields认为原发于眼眶脑膜瘤进展缓慢,甚至静止相当长时间,当肿瘤限于视神经鞘,且保留较佳视力时,无需任何治疗。为了保存视力,也有学者提倡视神经鞘减压术。由于原发于眶内视神经鞘脑膜瘤最终将完全破坏视力,并向颅内蔓延,可能引起死亡。观察和减压似均为不妥,早期发现和早期彻底切除,是较为妥善的治疗方法。对于手术不易完全切除,或对手术有顾虑,以及视力较好的病例,可采用γ刀治疗,1次照射大量放射线,对于不敏感的脑膜瘤也有较好疗效,80%以上肿瘤得...[详细]

预后

年龄小的患者,预后不良。

预防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