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你快速找医生

向丽萍浅谈伤口床准备原则

2021年01月20日 953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伤口床概念最早在2000年由美国教授Sibbald和Falanga等相继提出,是一种可加快伤口愈合速度,提高治疗效果的伤口优化管理方案。通俗来讲,就是将复杂伤口转变为简单伤口,为进一步伤口愈合做准备,这就是伤口床准备(wound bed preparation)理论,也称为“创面床准备”。

对于简单伤口,我们很容易处理让其自然愈合,但对于复杂的慢性伤口,就需要用伤口床理论来指导愈合,将其转变为简单伤口,以加快伤口恢复速度。

伤口床准备过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Tissue nonviable(坏死组织)、Infection or inflammation(感染或炎症)、Moisture imbalance(湿度平衡)、Edge of wound(伤口边缘)处理,也就是“TIME原则”,对应的具体处理过程即为清创、抗菌消毒、湿度调节、改善微循环。

伤口床理论并不是孤立的临床处理措施,而是一个系统性的连贯的伤口管理过程,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伤口,采取与之对应的伤口处理措施。这也意味着单一敷料或伤口处理方法无法发挥最佳效果,必须根据伤口具体情况来应变治疗。

伤口床理论为后续的临床实践和创新搭建了全新的理论框架,由此也开创了现代慢性伤口治疗领域的第三个里程碑。


第一个里程碑式进展,出现于上世纪60-70年代,英国winter博士首次发现湿润伤口比干燥伤口愈合速度快50%。后经Hinman、Maibach、Roveeti等多位研究人员不断完善,“湿性创面愈合”理论正式诞生。

由此还引发了一系列新型敷料产品,包括水胶体、水凝胶、藻酸盐敷料、人工皮肤等,目前仍然广泛应用于临床。

第二个里程碑式的进展, 出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医学界认识到机体中存在的多种生长因子包括: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表皮生长因子(EGF)、角质生长因子(KGF-2)等,对伤口具有极强的促修复作用,并且逐渐将之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可喜的疗效。

第三个里程碑式的进展,正是二十一世纪才出现的伤口床理论体系。该理论首次将慢性伤口的局部处理和急性伤口区分开来,既考虑到一般慢性伤口病理愈合的整体过程,也兼顾了伤口愈合各个时期所需的条件。

慢性伤口的治疗一直是个医学难题,但在伤口床理论日益完善的今天,这一难题已得到很大的进展,对于一些创面修复专科而言,多种治疗方法联合作用,在修复局部伤口的同时,改善病人的身体状况,给伤口愈合创造良好的保障。基于创面床理论的指导,湖南省中医院皮肤疮疡科在处理褥疮、糖尿病足、下肢静脉溃疡等慢性难愈合伤口问题时,可显著提升创面治愈率,缩短病人的恢复周期。

0